

中国园林网9月27日消息:自2003年宁波市委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决策,市人大常委会作出《关于建设生态城市的决定》以来,我市生态城市建设走过了十年。十年来,这一民心工程得到了全市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,广大市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。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,生态城市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,取得了初步成效。
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完善。
十年来,全市累计投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63.2亿元,主要用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、固体废物安全处置等工程设施建设。全市已建成或基本建成日处理能力1万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30余座,污水集中处理能力由2003年的22.5万吨/日提高到目前的138.5万吨/日。同时,现有城市绿化不断升级改造,城市公共绿地从2002年的860.1公顷增加到目前的1799公顷,为我市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节能减排继续大力推进。
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,实现节能减排目标。为此,我市建立了空个房间,总量和项目& ldquoTrinity & rdquo近五年来,有120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被拒绝,污染企业被减排目标逼着实现区域& ldquo在不增加污染的情况下提高产量。。
按照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》要求,开展淘汰落后产能专项整治。全市关停小火电机组51.5万千瓦时,淘汰粘土砖窑180座,淘汰炼钢、造纸、制革、印染等高耗能高排放企业640多家。
或新建或扩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0座,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06.5万吨/日,新增管网约1300公里;投资35亿元,全市所有火电企业累计完成脱硫项目建设1266万千瓦,130吨蒸汽以上循环流化床锅炉全部建成炉外烟气脱硫系统或升级改造,综合脱硫效率达到90%以上。
此外,投资322亿元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3000余个,年节能能力达610万吨标准煤。
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。
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太阳能生化处理技术,选择村庄安排垃圾分类试点。全市已建成近400座生活垃圾太阳能生物处理设施,有效避免了垃圾生物处理的二次污染。
全面开展生猪50头以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,探索建立沼液物流配送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服务机制,大幅改善农业面源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。
深入发展& ldquo一个有很多房子的家庭。清理整治以脏乱差治理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行动,扎实推进道路硬化、村庄绿化、河道净化、垃圾处理、污水处理等五大工程建设。累计建成省市级森林村180个,修复村庄2400多个,创建市级小康村480多个。
村庄环境整治提前两年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。
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。
十年来,全市林地面积增加近30万亩,达到688.88万亩,森林面积增加50万亩,达到648.8万亩。立木总蓄积量接近1100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,超过50%。
在森林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山区,采取封山育林、补植树木为辅的治理措施,25度以上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,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3平方公里。
完整& ldquo数千个矿山的处理。项目208个,总投资1亿元以上,累计控制率95%。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恢复。
实施海洋保护区碳汇试验区项目,在九山群岛保护区西北海域建设48万平方米海洋碳汇试验区。
城市生态创建进入最后冲刺阶段。
十年的城市生态建设,我们辛勤耕耘,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。十年来,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,社会事业全面推进。我市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、国家环保模范城市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中国大陆宜居城市、国家森林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等绿色荣誉称号。
全市各地基层生态建设也得到大力推进。目前,我市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,省级生态县(市、区)8个,国家级生态镇(原中国美丽城镇)49个,省级生态镇(街道)108个,覆盖率达90%以上。
城市的生态建设实现了荣誉的创造,荣誉创造的过程也推动了我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。目前,宁波市整体环境质量、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均达到或超过创建省级生态城市指标要求。
经过十年的深入推进,我市生态城的创建终于进入冲刺阶段!
力争2016年建成国家生态城市。
2013年5月,在宁波生态城市建设十周年之际,宁波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《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发展努力建设美丽宁波的决定》。
《决定》回顾了十年来生态建设的阶段性成果,梳理了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,对未来三年生态城市建设作出了规划。明确提出2016年要努力建设国家级生态城市,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保持在85以上,充分展示了宁波科学发展、自然生态、人居环境、人类行为之美。
具体要求如下:到2016年,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、综合能耗、水耗分别比2011年下降20%、18.5%、16%;到2016年,空空气质量优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,二氧化硫、二氧化氮、可吸入颗粒物(PM10)和细颗粒物(PM2.5)年均浓度比2011年分别下降11%、10%、10%和5%以上;中心城区内河水质一般达到ⅳ类;森林覆盖率为50.5%;到2016年,中心城区非步行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35%,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40%,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达到71%。到2016年,全社会节约资源、保护环境的意识进一步增强,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显著提升,全市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5%,理性消费、关爱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。
打造生态宁波还需共同努力。
可以预见,未来三年生态城的建成,将对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、加快建设一大批环保基础设施、有效提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、提升广大市民生活幸福感和环境满意度产生深远影响。
每个宁波市民都必须深刻认识到,发展生态文明将是一场还清环保历史债务的硬仗,也是一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持久战。
建设生态宁波,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,充分发挥每个公民的主观能动性,特别是凝聚全社会倡导生态生活、关心支持城市科学发展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正能量。
过去十年见证了宁波市民追求品质生活、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愿望,未来三年也将铭记宁波市民为保护生态环境、建设美丽宁波做出的积极努力。
每一位市民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,努力做美丽宁波的建设者、生态环境的守护神,为宁波早日建成省级、国家级生态城市做出自己的贡献。
推荐阅读:
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加快贵州生态文明建设
河南:南水北调南阳中线生态廊道开通
江西:传统工业古镇& ldquo变脸& rdquo生态政区
三北工程是世界生态最好的工程。
(来源:东南商报)
